在枣庄新城区的发展版图上,有一处地方承载着两代人的记忆 —— 它曾是织机昼夜轰鸣的枣庄天鹅地毯厂,见证过枣庄工业的黄金年代;如今摇身一变成为辣子鸡美食城,用浓郁的酱香与鲜辣,续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新故事,这个厂区是枣庄建市后所有破产清算的国有工业公司遗迹保留的最完整的一个厂区。从工业地标到美食名片,这条转型之路,藏着枣庄城市更新的巧思与温度。
1970年5月枣庄市天鹅地毯厂的前身枣庄市麻纺织厂在今天的市南工业区开工建设,于1972年国庆前夕生产出第一条麻袋,赶上第二天一早参加枣庄国庆大。枣庄市麻纺织厂基本的产品——“远航”牌麻袋,曾经在1980年5月被评为全国麻袋高品质的产品,出口好几个国家。在国内,像青岛粮油、亚太粮油、天津粮油……很多大企业都使用的是“远航”牌麻袋。
进入八十年代后,枣庄市麻纺织厂就开始了“两条腿”走路,除了麻袋、麻布、麻纺线以外,用全麻的线搞工艺挂毯,增加品种。
1984年开始,当时的枣庄市麻纺织厂领导在考察了市场需求后决定从日本引进了一套簇绒地毯生产线。进入正常的生产以后,厂里领导又决定,要自己生产地毯织造原材料。于是,从德国Neumag(纽马格)公司引进了一条丙纶生产线,简称BCF生产线吨。两期工程完工后,完全解决自己厂地毯原料的使用,还有多余的丙纶能进入市场。
1984-1987年,枣庄市麻纺织厂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从日本、德国、美国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簇绒地毯和丙纶长丝生产设备。形成年产系列化地毯220万平方米和丙纶膨体长丝2700吨的生产能力。生产的天鹅牌地毯于1990年先后荣获轻工业部化纤地毯质量检验第一名;全国建材工业学会“建材工业新设计、新装备、新技术、新产品奖”1991年9月生产的“金羽”牌丙纶BCF被纺织工业部评为高品质的产品。1992年麻袋产品全部淘汰,更名为枣庄天鹅地毯总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天鹅地毯厂是枣庄工业版图上的 “明星企业”。走进厂区,高大的厂房里,数百台织机整齐排列,丝线在钢针间穿梭,每天能产出数十卷图案精美的地毯。那时的天鹅地毯,铺在了毛主席纪念堂、布达拉宫。很多年的国庆观礼活动,像广场、城楼上的红地毯,只有枣庄市天鹅地毯总厂可以供应。因为原料充足,并且还有减少脱色掉色的技术。当时,枣庄市天鹅地毯总厂的工人很自豪,他们亲手编织的地毯运往北京的时候,是事务管理处给天鹅地毯“开绿灯”,一路畅行无阻。“天鹅牌” 三个字,是枣庄人眼中 “质量过硬” 的代名词。
枣庄市天鹅地毯总厂加大投入,相继开发出簇绒地毯、机织地毯、工艺挂毯和丙纶BCF丝等新产品,市场非常红火。许多领导和名人慕名而来,如纺织部领导,山东省原省长李昌安,上将陈士渠,相声演员侯宝华、冯巩、牛群等,杜怀安都曾参与接待。
最红火的时候,天鹅地毯都出了国,比如乌兹别克斯坦,还有别的一些国家。但那时的出口量还不是很大,主要销量还是在国内,特别是在新疆,基本上属于供不应求,每天都用大货车从枣庄发往新疆。新疆的牧民们很喜欢地毯,毡包里铺着地毯、四周挂着挂毯,他们非常认可“天鹅牌” 的产品。
因为拥有BCF生产线,所生产的地毯要说明颜色的丙纶,就生产什么颜色的。通过一直在改进与创新,“天鹅”牌地毯,簇绒地毯、提花地毯等填补了山东省产品的空白,相关研发人员还获得了山东省和枣庄市的表彰与奖励。
枣庄市天鹅地毯总厂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当时除了橡胶厂登上过央视的春节晚会,其他的就只有“天鹅”地毯了,年龄比较大的人可能还记得,四个小天鹅跳舞,就是天鹅地毯的广告。
这是天鹅地毯厂的厂房,这种屋顶如波浪形的厂房是纺织行业采用的,通风采光还保温,有利于加工棉线在恒温恒湿的条件下不宜断掉,看着空旷的厂房,你还能想象出成百上千台织机工作时的景象吗?我似乎还能听到他们在一起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声音,那种声音虽然吵闹,但是细细听起来还是有节奏的,我还能看到雪白围裙,戴着雪白的帽子的纺织女工,像一只快乐的燕子在织布机前来回穿梭。
枣庄彷佛有一个怪圈,所有的市属国有企业都绕不开这个怪圈,即使像枣庄天鹅地毯总厂这样麻袋转型到地毯,从麻纺织厂变成地毯厂,转型很成功,发展了30多年,从一个小企业,1991年变为中一型企业,后来经过国家经贸委等七八个部门批准,成为国家大二型企业的企业也逃脱不掉,2006年,枣庄市天鹅地毯总厂宣布破产,设备变卖,厂房闲置,只留下斑驳的砖墙和老一辈人的回忆。
在原来的枣庄天鹅地毯总厂厂区里的一个仓库改造的枣庄市南工业展览馆,是枣庄工业发展的历史记忆,这里面记录的所有的企业的现在都已经破产倒闭了,有的厂区甚至都已经建成了学校,居住小区。像天鹅地毯厂这样能被如此完整的保留下来,还得益于2012年开始的市南工业区“聚艺谷”项目。
枣庄市市中区作为枣庄市工业的擎始地,工业的发展曾经让这里辉煌一时,无论煤炭开采业还是建国以后鳞次栉比的涉及各个行业门类的生产企业,都让这里充满了活力和生机。这里还诞生出一个人民路以南、十里泉路以北、青檀南路以东、解放南路以西,总面积3.35平方公里的市南工业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陆续在这里建设了化肥厂、化工厂、肉联厂、水泥厂、焦化厂等数十家国营工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老的国营企业不适应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陆续进入停产、破产的状态。这里逐渐沉寂下来,机器停止转动,设备开始斑斑锈迹,工人们下岗。
2012年,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城市规划整体设计,规划范围内土地总面积4982.86亩,确立了以发展文化创意和电子商务两大产业做为聚艺谷主导产业。作为一个四线城市,若投资的人不看好,不愿意前来投资,一个城市很难支撑起这么现代化、这么大规模的文化产业改造项目,规划的原市水泥厂建设大世界基尼斯主题乐园,大运河国际艺术双年展会展中心,聚艺谷文化创意产业园、聚艺谷美食广场、聚艺谷双创园等项目一直都没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但是,作为“聚艺谷”也好,市南工业区改造办公地的枣庄天鹅地毯厂的厂房被保留下来。
厂房闲置后,如何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解决市南工业区的“破旧立新”的想法一直是市中区的重点工作。2022年化肥厂、水泥厂的原厂区开始建设枣庄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陶瓷二厂厂房被改造,只有天鹅地毯厂始终没进展,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在这个厂区利用现有厂房“打造辣子鸡美食城” 的方案最终脱颖而出。
辣子鸡,是刻在枣庄大地上的味觉图腾,是流淌在鲁南血脉里的文化密码。当辣椒的炽烈与鸡肉的鲜香在铁锅中碰撞出金黄火花,它源自农家的烟火滋味,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一方水土的精神印记。这道凝聚着八千年养鸡文化、三百年炒制技艺的菜肴,从农家灶台走向非遗名录,从市井烟火升华为城市符号。如今,新时代的枣庄辣子鸡,以 “鲜辣入味、肉质紧实” 闻名的枣庄辣子鸡,正以文化为媒,以品质为核,用味道连接世界,让这座城市的温度通过舌尖传递至全国乃至全球。
枣庄辣子鸡不仅是本地人餐桌上的常客,更吸引着众多外地游客专程前来品尝。而天鹅地毯厂地处市中区市南工业区的核心地段,周边有即将建设的济枣高铁枣庄南站,交通便利,客源充足。
更重要的是,转型辣子鸡美食城能实现 “一举多得”:打造成‘枣庄辣子鸡文化体验地’,让游客来了能吃、能看、能玩。既盘活了闲置厂房,又传承了地方美食文化,还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斑驳砖墙间,工业遗产的厚重与美食文化的鲜活交融,不仅是对城市记忆的致敬,更是一次关于 传统如何拥抱未来 的勇敢实践。
2025 年,天鹅地毯厂改造工程真正开始启动。改造团队没有完全推倒旧厂房,而是巧妙地保留了工业元素:以独特的设计巧思激活老厂房的生命力,让辣子鸡的百年风味与新时代的文旅场景完美交融,将50年老厂区蜕变为全产业链文旅标杆,串联起非遗保护、产业振兴、农文旅融合的多重使命,让一口铁锅炒出的香气,升腾为照亮城市的文化火炬。
枣庄辣子鸡美食文化城总占地面积达26000㎡,美食城内, 有萌趣卡通雕塑与丰富的儿童游乐设施的辣子鸡主题广场,有浓缩了枣庄辣子鸡的饮食智慧与文化精髓的全国首个以辣子鸡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博物馆,有游客可以亲身体验传统美食制作的乐趣与魅力的非遗研学体验馆,在这里能了解枣庄辣子鸡的制作流程与工艺和文化内涵,一同推动辣子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云厨可视工厂、文创馆以及原生产厂房改造辣子鸡美食广场等全产业链条,并精心设置了多处网红打卡点,致力于构建“工业+文旅+美食”三产融合创新模式,打造国家3A级旅游景区,塑造彰显“鲁南味、枣庄魂”的文旅融合标杆工程,助力“中国辣子鸡之乡”品牌香飘全国。
同时,配套建设了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和休闲景点,2025 年5月12日为期15天的2025第三届“青岛啤酒节”枣庄分会场(市中)在此热辣举行。标志着辣子鸡美食文化城正式亮相。
天鹅地毯厂的转型,不仅让土地重新 “活” 了起来,更给当地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曾经的地毯厂工人张大姐,如今在美食城的一家辣子鸡店当服务员,“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挣 4000 多块,还能照顾家里,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对于游客来说,这里不仅是品尝美食的地方,更是了解枣庄历史的窗口。 10月17日,2025枣庄第九届辣子鸡美食文化消费季开幕式在枣庄辣子鸡美食文化城举行,来自江苏的游客陈先生说:“第一次在老厂房里吃辣子鸡,感觉很特别,既能尝到地道的枣庄味,又能看到以前工厂的样子,很有意义。” 而对于枣庄人来说,美食城承载着更多的情感。
原天鹅地毯厂职工于保江:“天鹅地毯厂虽然已经停留在过去了,现在咱们的新天鹅新“鸡”,大“鸡”大利,又飞起来了,地毯厂又红火起来了,把我们地毯厂的激情又带起来了,很高兴。”
从织机轰鸣的工业时代,到香气满街的美食时代,天鹅地毯厂的转型之路,是枣庄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它没有简单地抛弃过去,而是在传承中创新,让老厂房焕发新活力,让地方美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如今,这里不仅是枣庄的 “美食地标”,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情感纽带,诉说着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发展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