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down 近日,河海大学苏州研究院仿生机器人技术团队与企业紧密合作,成功研发出“真空环境超洁净晶圆传送机械臂”,并在半导体制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国半导体设备制造的自主可控注入了强劲动力。
该机械臂被誉为半导体晶圆生产线的“神经中枢”,大范围的应用于光刻机、刻蚀机等关键设备,其性能直接决定了芯片制造的精度与效率。长期以来,此类设备的核心部件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并被列入禁运产品目录,严重影响了我国半导体产业链的安全。河海大学教授、团队负责人徐林森介绍,此次成果研发采用了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以企业为主体,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优势单位,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真空环境超洁净晶圆传送机械臂的核心技术在于其卓越的性能。机械系统采用了集成化驱动与磁流体密封技术,有效解决了真空环境下的洁净度控制难题。基于国产操作系统构建的实时控制管理系统,实现了纳秒级响应精度。此外,团队创新研发的误差补偿算法,将机械臂的重复定位精度控制在±0.05mm,水平方向振动降至0.2g,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技术突破,使得国产机械臂在性能上可完全与国外同种类型的产品媲美。
经过多轮技术迭代,该成果已实现多项关键突破。目前,该机械臂已成功导入多家行业标杆企业,在薄膜沉积、刻蚀等关键制程中稳定运行,设备工艺适配性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累计实现出售的收益约1300万元。这不仅证明了该技术的成熟度和可靠性,也为我国半导体设备产业的自主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该机械臂有望在更多半导体生产线中得到应用,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创新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河海大学仿生机器人团队的这一突破,无疑是我国半导体设备制造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也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提供了关键支撑。未来,随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国产半导体设备将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逐渐重要的地位。你认为,在半导体设备领域,还有哪些关键技术亟待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