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名城网 —— 漯河权威新闻网站日报社官方网站
- 2025-04-22 hth官方入口
3月17日,在双汇总部数字化指挥中心,动态更新的冷链运输、饲料配比、供应链预警等信息在电子屏上一目了然。“这里可实时监测全国62家分厂生产线小时市场动态。”双汇发展副总裁周霄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市聚焦建设现代化食品名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统筹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起的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滩占先,持续壮大现代食品、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产业集群,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以食品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完善,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
在舞阳县姜店乡大王村的“吨粮田”创建示范方,采用高产技术种植的玉米试验田亩产1092.81公斤,创下黄淮海南部夏玉米单产历史上最新的记录,为河南践行“大食物观”再次作出漯河贡献。
我市坚持“三链同构、农食融合”,锚定建设现代化食品名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在创新“一号工程”的驱动下,实现食品产业规模超2500亿元,是全省的1/5、全国的1/50。我市食品产业成为河南省万亿食品产业的重要支撑。
在食品工业特色鲜明、蒸蒸日上的同时,双汇、卫龙、等品牌企业“老树发新芽”“新芽长强枝”,食品制造业提质增效,食品品牌不断涌现,食品文化绚烂多彩,美食名城有“色”有“味”,“漯河速度”亮眼全省。
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立?我市聚焦冷链肉制品、预制菜、休闲食品、功能食品、食品辅料、食品包装6条产业链,积极构建现代食品产业集群,链群发展势头强劲、特色鲜明、活力迸发,为工业经济全面领先、持续领先奠定坚实基础。
现代化食品名城如何建?我市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推动“粮食”变“食品”、“食品”变“美食”,食品制造业、食品文化、食品品牌、美食名城建设“四篇文章”协同发力、亮点纷呈,食品产业实现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今年小麦长势比去年好。”3月14日,在舞阳县马村乡马南村地头,种植大户朱振兴看着眼前翠绿的麦苗兴奋地说。受制于去年高温少雨天气,朱振兴的1100亩小麦比往年播种晚了些,但得益于地里的水肥一体化设施和充足的底肥,他田里的麦苗如今格外茁壮。
“在手机上点一下,喷头就打开了。”朱振兴拿出手机向记者演示。他点击“启动键”后,从地里的水肥喷灌设施流出的水洒向麦田。远处的电子显示屏上显示地里的墒情、地表温度和小麦水、肥、虫害等情况。
粮食安全是大国之重。围绕粮食稳产增产,我市每年410万亩的粮食播种面积中的高标准农田面积逐年增加。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投资30.52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40.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7%,为农业增产、土地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今年,我市正积极申报临颍县10万亩和舞阳县9万亩超长期国债“两重”高标准农田项目。
水肥一体化示范方、10万亩示范方……放眼沙澧大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区域作物推广站、科技小院等“飞入”田间。各种先进设施的投用和农技人员的定期指导也为粮食稳产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这1000多亩地,哪个地方有井、哪个地方有桥,我十分清楚。”郾城区商桥镇后甄村村民王应杰是商桥镇田长制网格员。他定期到负责管护的农田察看基础设施,察觉缺陷后第一时间上报镇网格化指挥中心。镇网格化指挥中心很快安排专人维修。
目前,我市1190个行政村配备管护人员1460人,48个乡镇配备修东西的人526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
近几年,漯河农业发展质效齐升的做法在全省引关注:舞阳县积极探索“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建设模式,临颍县红色经济带引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建设……
“去年,我采用新的种植模式后,一亩地增产约400公斤,玉米亩产达1000公斤。”舞阳县朝锁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朝锁兴奋地说。
王朝锁的玉米田能成为“吨粮田”,离不开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和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前者让他的地块实现按需施肥,后者让他每亩地比普通地块多种植2000株玉米。
除了种植技术外,我市还推出多项举措保障粮食提单产、稳总产。我市积极举办乡村振兴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玉米密植高产和大豆提质增效示范培训班等;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专家进行专业方面技术指导,并开展现场观摩活动,“一对一”帮助农民。
舞阳县通过积极推广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病虫绿色防控、耐密优质高产品种应用等6项玉米绿色生产技术,实现了高产高效。目前,全县整建制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16万亩。
小麦进入面粉加工厂,经过各种工艺加工,摇身变成了面包等各类食品;辣椒进入颐海(漯河)食品和中大恒源,成为火锅底料和各类天然色素……各类农产品经过精深加工,成为价值含量高的工业产品。
“三链同构、农食融合”推动产业链条完善升级的同时,也加快了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目前,我市食品制造业已形成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加工、果蔬加工、包装材料、食品机械等六大产业集群。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2类饮食业中,我市拥有18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
2月7日,由河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认定的低GI饼干、低GI挂面、低GI软式面包、低GI杂粮粉等技术标准对外公布。漯河市霞美食品有限公司、河南省新孚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制定标准。这一些企业均为漯河本土企业。
“该系列团体标准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是低糖、低脂、低热量、营养均衡的健康标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和记者说,目前,我市已制定调味面制品、玉米抗性淀粉等28个团体标准。这些团体标准既是建设“标准漯河”的重要成果,也是创新赋能现代化食品名城的鲜明标识。
在位于召陵区的中誉宠物食品有限公司,一袋袋新研发的洁齿处方粮缓缓“走下”生产线,被工人打包装箱并发往全球各地。
几个月前,有客户向中誉宠物食品有限公司反映:“在给宠物喂食时,宠物牙齿上经常有食物残留,久而久之会落下口腔疾病。公司能不能生产一种保持宠物口腔卫生的食品?”该公司行政经理赵阳向中原食品实验室反映了这一需求后,中原食品实验室迅速组建科研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在熊炜博士的带领下,中原食品实验室很快研发出一款洁齿护龈的宠物零食。目前,这款宠物零食已投产上市,成为市场新宠。
“依托中原食品实验室研发技术,公司产品已出口到韩国、印度尼西亚、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赵阳和记者说,去年,中誉宠物食品有限公司成为漯河市第二家RCEP项下经核准出口商,同行业出口值居全省第一位。
在中原食品实验室的带动下,慢慢的变多的研发技术平台在我市建成投用。目前,我市拥有省实验室1个(中原食品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1个、中原学者工作站2个、中试基地2个、省新型研发机构1个。
7000多家食品企业、21家世界500强企业、32家中国500强企业、75家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漯河虽小,但能撑起全省食品制造业的“半壁江山”。
“前两年,我们相继推出了梅菜扣肉、丸子、酥肉、蒜香排骨等产品。这一些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双汇发展总裁马相杰和记者说,双汇将围绕“八大菜系+豫菜”,持续开发新产品,丰富产品品类,满足多种区域消费者需求;在市场开拓方面,围绕华中、华北区域构建销售网络,不断丰富菜品、完善工业布局,逐步向全国市场扩张。
3月16日中午,热闹非凡。“这几批都是周边城市来的客人,有的是来感受红色文化的,有的是考察食品加工的。”相关负责人和记者说,虽然还未到清明节旅游高峰期,但来这里旅游的人却不少。
美食名品不断涌现,食品制造业带火旅游,食品文化更加多元。我市依托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漯湾古镇、开源景区、许慎文化园、沙澧河风景区五大重点区域,推出“食来运转 食赢天下”“味寻古镇 颐揽芳华”“曲水流觞 凤舞鹤翔”“字解美食 文说千秋”“秀水天来 乐在其中”五景联动奇妙游,举办美食品鉴、国潮美食音乐节、国风灯光秀、上巳祈福节、非遗展示、杂技戏曲展演等多项文旅活动,让广大游客沉浸式欣赏漯河美景、享受漯河美食。
在去年举办的第七届餐饮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集中品鉴活动中,我市集中展示了10桌漯河宴、120种名优小吃、80道名优菜品。名优菜品搭配合理、造型美观,令人垂涎欲滴。漯河宴凉菜、热菜、汤类、面点和水果拼盘等应有尽有,吸引省内外游客驻足拍照,让大家感受到了漯河美食魅力。
作为辣条食品赛道上的明星企业,卫龙食品致力推动传统美食娱乐化、休闲化、便捷化、亲民化。在卫龙食品厂区,“让世界人人爱上中国味”等醒目标语让人感受到企业浓厚的食品文化氛围。
文化点亮城市,产业彰显特色,创新引领未来。“十四五”收官之年,我市将在创新突破、链群集聚上迈出坚实步伐,更加系统、更有逻辑地做好食品制造业、食品文化、食品品牌、美食名城建设“四篇文章”,加速推动食品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生态配套聚链成群、发展动能蓄力突破,保持新时代漯河“二次创业”全面领先的战略优势。
联系人: | hth娱乐 |
---|---|
电话: | 020 - 2216 5516 |
传真: | 020 - 2216 5516 |
Email: | admin@rq95.com |
QQ: | |
微博: | rq95/ |
地址: | 广州市天河区燕岭路89号燕侨大厦4019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