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独山村史村事
- 2025-04-17 hth全站网页版
新同村,位于黔南州独山县南部,下司镇西南部,距县城60公里,距下司镇6公里,与广西南丹县接壤,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是连接贵州与广西的重要通道之一。
新同村所处之地土壤多为红色,且在早期就有一个热闹的商品交易场所,人们便称之为“红土新场”,后简称“新场”。因当地方言中“场”与“同”读音相近,跟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为“新同村”,这一名称简洁易记,承载着村庄的地域特色和历史记忆,一直沿用至今。
全村辖区面积44.22平方公里,总户数673户,总人口数3012人,下辖13个村民小组29个自然寨,各个村民小组和自然寨分布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形成了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1956年,新同村属下司区新同乡,由铁山、拉绕、群丰、巷寨、余寨、备寨、播寨、拉毫共9个村组成。1958年属新同管理区,1963年至1984年属下司区新同公社,1984年又属下司区新同乡。1991年撤区并乡建镇,撤新同乡,设置新同村,属下司镇。2021年,新同村拆分为新同村与三兴村,直至今日,新同村在不断的行政区划调整中,从始至终保持着自身的发展活力和特色。
新同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等,这些传统农作物为村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2020年6月,新同村成立了“村社合一”股份合作社,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发展道路,现目前,村集体经济主要以乡村养殖场、果园服务、项目建设等为主。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益43万元,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新同村通过充分的利用务工人员“两节”返乡契机,召开群众会、院坝会,深入开展入户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宣讲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各类党的政策方针,让政策深入人心,为顺利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党建引领下,新同村格外的重视组织建设,利用补选契机,将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后备干部选入村“两委”班子,储备村党组织书记、村“两委”后备干部,优化了班子结构。同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为载体,注重从致富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充实优化党员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新同村种植柑橘的历史已有20余年,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黔桂交界规模较大的柑橘种植基地,种植规模达5000余亩。近年来,新同村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工作目标,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第一抓手,依托良好的气候资源优势,结合村民意愿,按照“公司示范种植一批+群众改良种植一批”的发展思路,全力发展柑橘产业,选种了红美人、金秋砂糖橘、爱莎、明日见、脆蜜金柑等精品水果,集中打造了以柑橘为主导产业的新同村10000余亩农旅结合观光体验产业园和精品水果种植基地,实现了社企共赢、村民共富,产业振兴乡村的目标。
新同村从始至终坚持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实体化运营,成功引进贵州果香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贵州赣丰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入驻,社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村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公司向村合作社拨付效益分红资金,村合作社推行“四统一”全过程管理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了200余名群众进入果园、选果场务工,发放群众务工工资80余万元,逐步推动了柑橘产业提级提档,实现了农业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广州市黄埔区财政局对口帮扶为契机,新同村充分用好13万元帮扶资金建设选果场1栋、采购选果机器设备1套,交由村合作社进行运营。村合作社以0.2元/斤价格对公司生产的精品水果来加工,提高了柑橘品质,确保产出符合市场标准的甜果、美果、质量果。2024年,新同村使用选果设备对公司产出的120余万斤精品水果来加工,获得加工费用24余万元,为村级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提供了强大动力,实现了柑橘“种得下、长得好、卖得去、收益高”。
近年来,新同村持续开发公益性岗位,定期开展卫生整洁活动,常态化摸排村级损毁道路路面,将桥面扩建、水池、通组损毁路面修缮列入驻村工作队“十件实事”,并借助群众会、敲门行动,开展红白喜事打招呼宣传,推荐先进典型参加“九比”评选活动,激活了村民自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和美乡风。
同时,新同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出“1333”纠纷快解工作法,用好“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建立“一问一答”矛盾纠纷化解闭环机制,通过成立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领导小组,以党建引领和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主线,依托“三会一课”学习政策,定期召开村级工作例会部署工作,增强了主体责任意识。并通过工单推送准、村级排查早、农户上报快三个线索找准根源,以“县派驻部门+镇站所”力量讲法、“村级干部+驻村干部”力量讲理、“党员群众+寨老模范”力量讲情三股力量齐抓合力共解,实现了矛盾纠纷的快速、有效化解。
清朝道光年间,在新同村桐梓树组,杨家、向家两大家族声名远扬。杨家崇文,重视教育,曾开办私塾,为当地培养了不少人才,其家族的文化传承对村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向家尚武,且偏爱打抱不平,属于当地自治组织,主要负责管理当地治安等事务,维护了村庄的和谐稳定。杨家、向家大院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杨家大院堂屋至今仍悬挂着一块写着“名高望重”牌匾,门前竖立着象征科举制度的“旗杆碣”,这些古老的建筑和文物见证了两大家族的辉煌历史,也成为了新同村历史背景和文化的重要象征。
陆绍渊,新同村川洞人士,据碑文记载,生于清道光丙戌年正月二十四日,享年八十二岁。他在担任五品知州期间,保举五品蓝羽知州,颂德忠心报国,操枪致使游匪不敢入境,大力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击退了游匪,确保了当地的稳定,并将疆域扩展至广西等地。在他的领导下,当地的治安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升。陆绍渊墓不仅是对他个人功绩的纪念,也是新同村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瞻望明日,新同村将以无畏之姿,深挖历史富矿,凭借山水优势,借乡村振兴东风,绘就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锦绣画卷,让新同成为时代潮头的闪耀标识,向着光明未来大步迈进,铸就不朽华章。(杨龙兵 罗燕芳)
联系人: | hth娱乐 |
---|---|
电话: | 020 - 2216 5516 |
传真: | 020 - 2216 5516 |
Email: | admin@rq95.com |
QQ: | |
微博: | rq95/ |
地址: | 广州市天河区燕岭路89号燕侨大厦4019室 |